2018年,中国大陆AMOLED产能总和预计约为105万张基板;2023年,预计约1162万张基板将达到约5783万张。
12月8日,“2018中国(宁波)新型显示关键材料与技术应用论坛”在宁波正式拉开帷幕。在本次论坛上,欧阳钟灿院士作主题《液晶显示发明五十周纪念及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:从LCD到OLED齐头并进》的演讲。
欧阳钟灿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,2015年当选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国际会士,201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,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在软物质凝聚态物理、纳米结构构成、液晶生物膜理论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欧阳钟灿院士的演讲主要内容包括——对液晶显示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发明故事做出比较全面及科学的概述,并对中国大陆从液晶显示到OLED显示产业发展做出历史回顾与展望。
部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:
经过行业十多年的努力,国内新型显示产业迅速发展壮大,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,国内面板产线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.3万亿元人民币,未来投资预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。
2018年,中国大陆AMOLED产能总和预计约为105万张基板;2023年,预计约1162万张基板将达到约5783万张。
AMOLED显示屏的主要应用市场为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。其中,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占比达到90%以上。
2017年,全球智能手机显示屏出货量达到20亿片。其中,AMOLED显示屏出货量为4亿片,市场占比达到20%。
另外,智能手机用柔性AMOLED器件增长迅速,出货量从2016年的4000万片增至2017年的1.25亿片,增长超过3倍。
2018年,AMOLED显示屏将继续抢占智能手机用显示屏市场,上半年AMOLED面板出货达到1.8亿片,占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的28%。
自苹果公司在iPhone X上采用AMOLED显示屏后,AMOLED显示屏已成为高端智能手机的重要配置之一。
苹果、三星、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等品牌均已采用了AMOLED屏幕,三星更是在多个场合展示了采用AMOLED屏幕的可折叠手机。
此外,AMOLED显示器件的应用市场还在向电视、平板电脑和车载显示渗透。
2013年,LGD推出OLED电视,但到2018年LGD负债生产累计OLED电视不到300万台。目前,OLED电视的出货量占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的1%不到。
此外,去年全球AMOLED出货总面积达到636万平方米。其中,三星占了95%以上。
针对这些情况,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欧阳钟灿院士指出了几点对于我国AMOLED发展所面临的问题:
-
我国的量产工艺有待提高。目前,掌握AMOLED产线量产工艺的企业是韩国的三星,其OLED产线均在2008年左右开始进入量产,我国OLED产业量产进程起步较晚,直到2014年才有产线点亮,与韩国企业OLED量产化进程存在近10年的差距。
因此,存在新技术研发储备不足,新工艺掌握仍有欠缺,新产品量产进程滞后等问题。
-
研发投入不足。我国显示产业技术研发在液晶领域方面后来居上,但AMOLED核心技术缺乏积累,企业正处于项目建设期、爬坡期,财务经营压力大,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困难较大。
另外,2017年,国内四家具有点亮产线的面板企业研发投入共计103亿元,不足韩国三星的15%。
-
产业配套对外依赖严重。未掌握AMOLED关键设备及系统化技术,仅能提供少数后道检测和辅助设备,曝光机、蒸镀机、激光退火设备及备件完全由日本、美国等企业掌握。
此外,关键核心材料被国外材料供应商长期垄断和封锁,荧光材料、磷光材料、基板材料、掩膜板几乎全靠进口,或者存在专利问题。
-
无序投资涌现。地方政府和企业对AMOLED生产线建设投资热情高涨,导致AMOLED投资区域从原先的省会级城市向周边城市转移,参与AMOLED产业投资的城市数量快速增加。这种不考虑市场需求、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,投入巨资上马AMOLED产线,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战略布局,同时分散了人才和设备供给,导致我国AMOLED投资主体和区域不断分散,产业集聚效应减弱。
对此,欧阳院士给出的建议是:
事实上,AMOLED在背板和模组工艺和生产上与TFT-LCD兼容,所以推动AMOLED产业建立和发展的应该是实力强的TFT-LCD的大公司。
目前,AMOLED在制造技术上仍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。最主要的是大面积和高分辨率的生产工艺路线不成熟、生产成本偏高、发光材料性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,这些问题解决对AMOLED产业发展影响会是十分巨大。因而,要加强对研发的投入。
中国现在正大力投资建设AMOLED生产线,目前已开工建设的G6 AMOLED生产线6条,总投资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。
建议:目前,可将主要精力用于生产线的产能的发挥、良率提升、新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扩展上。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,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产工艺技术、关键上游材料和设备的开发。